奇书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都市言情 >底色dise > 第二十四章

第二十四章(第1 / 4页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俞致祥的心中曾经也有过一个奢侈的梦想——上大学。

他第一次听到“大学”这个词,还是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,爸爸告诉他,这个世界上除了小学,还有中学、大学,上了大学才算上完了学。对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,大学虽然是个虚无飘渺的抽象概念,但听了爸爸的话,他还是暗暗下决心,将来一定要上大学。然而就在他小学还未毕业时,大学停止了招生。

上高中后,教学工作开始走向正规,结束了没有课本的历史,有了省编的统一教材。王文贵老师调故里中学,以副校长的身份主持工作。学校举行了首次数理化竞赛,俞致祥名列榜首,在故里公社掀起了一股小小的波浪。不断有小道消息传来:上大学要考试了。谁知,教育战线的形势就像猴子的脸,说变就变。高中毕业时,一纸没有钢印的毕业证书,外加一张样板戏《沙家浜》英雄人物郭建光的剧照,上写:“奖给毛主席的好战士俞致祥。故里中学革命委员会,一九七二年十二月”,作为母校的赠品,俞致祥和他的同学们一样回到了农村,当了一名有文化的社员。

1973年初夏,王文贵老师捎话说据打听到的消息,上大学可能要考试。允许考试就有希望,要致祥抓紧复习。岂料一份“发人深省的答卷”,使他高考的愿望又一次搁浅。

当他发现自己的大学梦实在有些好高骛远时,不得不调整了自己的目标,盯着那些被推荐上大学的人腾出的民请教师的空位。机会终于来了,离松柏峪约莫十里山路的高梁队建起一座小学,他被批准成了一位民请教师。不到一年,松柏峪初中成立,因为数理化教师短缺,他被调松柏峪初中任教。他的大学梦又开始萌动了。他一边努力工作,使自己符合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”的推荐条件,一边翻出线装书,对照报纸上工农兵学员评注的古文,从古籍中吮吸中华文化的营养,为进入自己心爱的大学中文系做准备。一场突如其来的抄家行动就像那场百年不遇的大暴雨,使他从梦中彻底惊醒过来。他来到二次上马的广爷峡水库工地。

24

五十年代末匆匆上马的广爷峡水库建成后被第一场洪水就冲垮了,广爷峡又沉寂了多年。全公社三级干部分期分批去虎头山观摩学习归来,广爷峡水库又被提上议事日程。经过审慎论证,公社党委决定重建拱水坝,拦截广爷河水,灌溉广爷川的万亩良田。

初春的广爷峡,春寒料峭,阴面山沟的结冰还没有消融,穿峡而来的山风不时地将广爷峡拉回冬天。俞致祥随松柏峪大队的民工一起来到重新上马的水利工地。他们只背着单薄的行李卷,行李卷上拴着一个特大号的洋瓷缸子,洋瓷缸子多处掉渣,满身都是露出在外的黑铁皮斑点。这是经常参加改土、修水利的人必备的餐具。迎面走来工地临时负责人故里公社人民武装部长,三十出头,黑黑的脸膛,走路麻利,说话干脆,待人也很和气,不像其他干部那样吆三喝四的。

“你们是哪个大队的?”武装部长问。

“松柏峪大队。”

昨晚那顿高粱面馓饭虽然刺得嗓子眼疼,毕竟还可以填满肚子,早晨起来连高粱馓饭也没有,只好回家。明知家中没有多余的口粮,只能争吃父母的定量。他来到老宅院门,在老地方找见钥匙,打开大门时,大脑“嗡嗡”作响,眼前一片漆黑,没东西可供蠕动的肠胃也在咕咕作响。他不得不扶着大门框,在门槛上坐了下来。

“大门还上锁呢,连老鼠沾胡子的面都没,你说有个啥呀,还怕谁背走大门吗?”

致祥的眼前还在发黑,虽然看不见但能听出这个非常熟悉的声音:“惠萍,是你呀!你这样说我也想呢,曹大门上挂了个锁子,还不是聋子的耳朵,是个摆设!”

“致祥,你昨天才去工地,今天空手回家,一定是工地还没有供上回销粮吧?”惠萍关切地说。

“怎么没带干粮?”

“队上说我们的回销粮指标在工地。”

“粮食还在粮站呢!你们报到后才能按人造册审批,自己去粮站打回,少说也得一个星期。”部长有点着急,去了一会儿,又急匆匆地返回来,“我刚才找当地生产队长商量了,从他们队的仓库里给你们毎人借一斤高粱,凑合了今晚,明天回家取干粮。”

俞致祥他们放下行李,来不及歇息,就从仓库背回高粱。红的像猪血一样的粮衣裹在干瘪的高粱粒上,随手一翻,就能翻出小石子、土粒。一天没有行吃饭规程的民工们饥不择食,顾不上簸去杂物,将高粱倒在房东的石磨上,大家轮换推磨,人换磨不停。不大工夫,磨盘上不见了高粱。高粱从磨眼流进去,经过两扇刻有磨齿的石磨研磨,流出磨口时,变成面粉,猪血红色也被稀释成粉色。民工们还不肯罢休,推着石磨空转了一阵,直到磨膛里、磨齿里的面粉全部退光。

太阳升起两三竿高时,两手空空的俞致祥有气无力地行走在回家的路上,身后拖着一个长长的影子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