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三百三十一章 铺路 (第1/5页)

加入书签

许贯武知道在香港歌手之中,其实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不多,原因其实很简单,市场不允许。

香港人口总数是三百万以上,最多时人口数量六百万以上。而全世界说粤语的人口往高了说,有两亿人口左右,使用汉语的有十多亿人口。不过大部分都在中国内地。而美国人口在两亿以上,最高时在三亿以上。而以英语为母语,或第二语言的人口数量,基本在三十亿以上。

简而言之,也就是欧美歌手的潜在唱片市场,有三十亿人口左右。相对来说,香港歌手的潜在唱片市场,只有十多亿的人口。而提到内地唱片市场,呵呵,大家都懂的……刨去内地九成九的潜在市场,香港歌手的潜在唱片市场,只剩几千万人口。

而这几千万人口,又大都分布在东南亚。相比欧美体制健全、购买力旺盛的唱片市场,东南亚唱片市场无疑是比较贫弱的。欧美市场中可能每三百人会掏钱买一张唱片,而到了东南亚可能一千人中才会有一张销量。再对比上那差距庞大的人口基数,欧美顶尖歌手唱片卖不过千万都不幸福,港台歌手卖过百万张就要欢天喜地了。

欧美白金唱片是以一百万张为界限。相比起来香港歌手的白金唱片,是以五万张为界限。呜呜!相差了整整二十倍啊。

在美国因为唱片潜在市场很大,有数亿人口的数量。所谓人上一百,千奇百怪。而数亿人口在口味上,是毕业有很大的不同。有喜欢乡村音乐的。有喜欢福音唱片的。有喜欢摇滚的。有喜欢爵士的,有喜欢朋克的……同样风格方面,有喜欢保守的,有喜欢放1荡的,有喜欢性1感的,有喜欢纯情的,有喜欢癫狂的,也有喜欢温柔的……

总之因为人口基数摆在那里。所以任何一种类型的,任何一种风格的歌手,都会有很多喜欢自己的歌迷。而正因为有了这很多喜欢他的歌迷,才让他能够继续以音乐为伍,继续发扬自己的风格,继续推出自己的唱片。艺术也是需要一定物质来支持的,否则再有才华的歌手,也早就会被饿死了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