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书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玄幻奇幻 >玛雅神龙传 > 第五章 密室地道

第五章 密室地道(第1 / 4页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地宫中轴四个方向各有一条墓道,南、北向的该是师叔说的秦陵研究人员至今尚未发现的司马道了。南向的司马道与东、西向的墓道一样只通地宫,但北向的司马道一直通至内城墙边,真不知那个始皇帝是怎么考虑的,不会就是为方便师叔进入吧?

图上还用颜色的深浅标出了地宫水银的分布,为东南、西南强,东北、西北弱。如果不是师叔自己胡乱画的话,那《史记》中“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”的记载是正确的了。

挂图两侧就是大大小小、各种各样的专业工具了,那著名的“洛阳铲”赫然在目,但更多是我根本叫不出名称的。在墙角另有一个大柜,不知里面又有些什么。当然,少不了的是床、沙发、棉被、饮料、食物等必要的家私与日常生活用品,甚至还有洗脸盆、封闭式淋浴器、抽水马桶等卫浴设备。可惜没有电脑、台球、卡拉OK等娱乐设施,要是再来个地下高尔父球场什么的那就更妙了不是?

“本来我打算晚上再进来的,但不得不给你这‘老白’恶补仪器、工具的使用方法。”他说着又变成了我熟悉的师叔了,看得我又一阵眼馋。

他拿起那个洛阳铲,边把短柄一节节抽了出来,边随意道:“这个是改良过的洛阳铲,采用的是日本的极品钢。知道怎么使用吗?”

酒足饭饱的我们开始闲庭信步,师叔背着手踱着方步三步二步就踱进了管理大楼。一进门我就被楼梯旁的巨型天然观赏石吸引住了,2米多高造型有如老者的石头上布满着各色天然的花纹,有如惊涛拍岸般的黑色线条拍遍石身,而棕红的色斑又如烈马腾空般窜起,但上部苍劲雄浑的“东林魂”三个黛青色大字恰好压住了狂乱动荡的画面,真是巧夺天工,让人叹为观止!

墙上挂满着管理制度、部门分布图、员工照片以及各种荣誉证书等,而那个观赏石后面有个不起眼的小门洞,上有“排污控制室”的字样。因为现在还是午餐时分,大厅还鲜有人影,但还是有几个同样酒足饭饱的中年人在专心“欣赏”对面墙上的美眉相片。

师叔随意看着墙上的管理制度,缓缓向门洞移动。他侧首盯了我一眼,又看似随意地回头瞥了眼对面墙边正流着口水的“欣赏者”,倏地消失门洞边,身手真够敏捷的。我也学他似乎不经意间回头扫了一眼,一晃身也消失在大厅了。

进入门洞转过一个直角就到了大楼西墙外面,但离开两米左右就是围墙了。上面都是突出的观景阳台,虽然阳光不能直射到地上,但光线还是很充足。往前五六米有一扇门,“非检修人员请勿进入。”一行醒目的红字出现在半合的门上,看来师叔已经在里面了。我快步往前,轻轻合上普通弹簧锁的门。

里面仅有污水管与控制闸门等,那么这里肯定有一个密门了。想来师叔还真懂得人心,虽然他已经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了,但在盗墓猖獗的西安这个地方还是太敏感了,肯定还是会有一些有心人在偷偷留意的。把密室放在普通得几乎每个想进入的人都可以轻松进入,却绝没有必要进入的地方,让有心人有意也无从留起,真是老奸巨猾之极!

我看着两米长的铲柄点点头,这个我还是知道的,半圆筒的铲头插入地下后,铲子的内面可以带上一筒土,而通过这些泥土就可以判断地下有无古墓。他把铲子递给我,我拿着试了试,很合手也不是很重,但铲头好像很锋利。

他收回铲柄又放回原来位置,随手又拿过另一个洛阳铲递给我道:“这个知道怎么用吗?”

这个与那个明显不同,五六公分的短柄怎么上手?几乎就只是一个铲头了嘛!估计重点就在短柄末端的圆环处了。虽然我也有自己的猜测,但要是猜错那就免不了旁边那位老师傅的一顿数落与教训了。我忙摇头,还露出一副渴知若狂的样子。

“那是与这个配合使用的。”他从脚边拎起一个方方的机器道:“这是我设计的射铲,最大射程30米,可更换蓄电池供电,待会你主要操作这个。”

我一看,机器上果然有一个正好放入这个铲柄的孔,里面还有卷筒状的细钢丝,看来把钢丝头上的小扣扣入铲尾的圆环就算安装完毕了。不过要这个铲头射出30米,还要带回一铲土,那这机器里面除了电动马达、强力的弹簧还应该有复杂的结构吧!本来我还要佩服一番的,但想到是他自己设计的,那就免了,估计也只能算他牛刀小试。

咦!这么仔细查看都发现不了?难道要榔头一把,细细敲打才能根据回音来找出?只见师叔在多块不同位置的外墙砖处按一定次序轻轻敲了一遍,凭我的火眼金睛也没发现半丝凹进去,可是高楼外墙的一大块无声无息凹了进去,露出一个门洞。我看得一阵发楞,原来墙砖之间缝隙里的黑色嵌带就是起到这个迷惑作用啊!我还以为是好看的装饰。

师叔带头进入,在墙上一个转盘处一扭,里面马上一片光明了,我们站在一个向下的台阶处。同时,后面的以大楼外墙为装饰的水泥门无声地移了上来,封住了门洞。我看着门上下复杂的机械臂,真是有点佩服,不愧为高手的作品。不过,那水泥门的厚度都达半米了,算来就是用榔头细细敲遍也发现不了。

通道宽约1米,两边墙厚约0.5米,那这堵管理楼的墙厚达2米了,不过上面应该不会那么厚了,否则也太招人怀疑的了。我估计这幢楼规划成高楼,但暂时先建4楼,那么桩的厚度达两米也该是正常的了。看来师叔搞出这个通道与下面的密室确实是化了功夫的,不过以师叔能力、财力与十年磨一剑的韧性,还有什么搞不定的?

顺着台阶往下10米左右就到了一个约20平米的密室,四周都是厚实的混凝土,但一点都不觉得闷。看来左墙下方与右墙上方各五个的孔就是通风口了,虽然我不知师叔具体是怎么布置的,但我相信他有办法不露出任何的蛛丝马迹,否则他就不是师叔了。

正对通道的墙上挂着一副巨大的秦陵透视图,虽然简陋,但很详细,真不知师叔是怎么搞清楚的。按图所示,陵基呈回字型,正四方建造,东西短、南北长。陵墓筑有内外两重城垣,但地宫并不在正中,而是偏南,这与“坐北朝南”的惯例并不符合,或者阴阳两世有很大不同吧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